铭新桥 

《清明上河图》上那些失传多年的虹桥,其实在位于戴云山腹地的德化,一种与虹桥结构相似的桥依然鲜活着,当地人管它叫廊桥。

德化的古廊桥大多建于古大道的村落附近,通过建造廊桥,把交通、商贸、宗教、休闲融于一体,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消遣、夏季纳凉和土特产买卖的好去处。同时,廊桥造型优美,或如长虹饮水,或如玉龙凌波,飞檐斗拱、错落有致,撒落在德化的山山水水之间,给青山绿水增添了无限诗情画意。廊桥的顶梁和斗拱雕刻绘制着各种吉祥图案,工艺精巧,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此外,古桥的命名也多富有诗意美感,耐人品赏,且寄寓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如常用龙、凤、虹、美、济、仁、寿等字给廊桥命名,像登龙桥、广济桥、济虹桥、粹美桥、湖春桥、富泽桥、长寿桥、福田桥等。

据考证,德化的古桥梁最早建于唐代,正如《清明上河图》上那些虹桥一样,德化廊桥大都始于宋代。当时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要在偏僻的山沟里建筑这些廊桥,全凭人力操作。一块数米长和数吨重的巨石,要从深山里的羊肠小道运到溪涧深谷,村民们就要像蚂蚁拖蚯蚓一样,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据说,要把一块数吨重、数立方大的巨石架设到近十米的高空上,先得从远处的深山老林里砍运大批树木,一节节地拖运到一起集中作垫木,垫一层砌一层,边垫边砌,逐步加高,巨石垒积直至最后把石梁铺架成桥,然后再把其垫木一根根、一块块卸掉。其工程的艰巨、艰辛,不得而知;而先民们的聪明和智慧,由此也可见一斑。据桥梁专家评价,德化廊桥的设计施工充分反映了古代建造者的聪明智慧和当时先进的科技水平。

登龙桥 

登龙桥位于浔中镇蒲坂村。该桥始建于宋代,称为惠政桥。昔为交通要道,县治至石山,邱店等铺的官道经此。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先后进行维修。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重建更名登龙桥。光绪三十年(公元1903年)被洪水所毁,长期失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由丁棨华侨陈簪发和盖德华侨李书植,倡仪发动海外华侨捐资修建,1925年竣工,共耗银9500多元,百分之八十系华侨捐资。

该桥为长廊屋盖梁式结构,全长50.4米,宽3.85米,下有两个石墩,梁为巨杉横跨,上铺木板,有72根木柱;上托屋盖,桥通道两旁有坐椅,供行人避暑歇憩。桥中筑一佛龛供奉观音大士,桥外有两层重叠的雨披,斗拱和屋梁刻有精细的花卉图案。桥的北侧有竖立重建登龙桥碑记的崇善所。

广济桥 

 

广济桥

广济桥位于春美乡双翰村,又名双翰下桥。昔为德化至大田的交通要道。该桥始建于明代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后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1972年年底,古春村旅居马来西亚华侨苏重仁、苏首相等人,成立“修筑广济桥海外筹备小组”,由古春、上春、新阁、联春等村11名华侨捐资四千元重修,1972年竣工。

该桥长24米,内宽5.5米,中间通道宽4.6米,置有佛龛,桥亭斗拱分5层160斗,顶梁和斗拱刻有虎豹狮象和花卉纹饰,桥梁为15根巨杉横跨,下有6层纵横交错的垫木。

双桂桥 

双桂桥,在三班镇桥内村。古为木构廊桥。上世纪80年代由旅台乡亲郑点金先生捐资重建,改为单拱石墩,上为混凝土与木结构混合型仿古廊屋顶。桥身内有观音佛龛,故乡人称为“观音妈桥”,昔为三班往永春五里街要津。

 

宴林口桥

宴林口桥位于盖德乡林地村。又称上林桥,俗称暗林口桥。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被洪水冲毁,后由乡民林仁礼重建。石址廊屋式木质结构,长27.3米,宽3.4米,通道2.15米,高3.95米,通道两侧有长板坐椅,全桥由44支木柱(分成四列)撑架,桥外有两层重叠的雨披,桥的北侧有迎仙宫l座。1959年再次修建。

蕉溪支涧拱桥

蕉溪支涧拱桥位于雷峰镇蕉溪村。该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腊月,竣工于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桥高10.5米,单拱跨度19.5米,桥面宽3.3米,卵石砌成。桥的两端分别有10个、18个的石阶。

双桂桥 

双桂桥,位于三班镇桥内村。古为木构廊桥。上世纪80年代由旅台乡亲郑点金先生捐资重建,改为单拱石墩,上为混凝土与木结构混合型仿古廊屋顶。桥身内有观音佛龛,故乡人称为“观音妈桥”,昔为三班往永春五里街要津。

湖山桥 

德化水口镇淳湖村西南山坳口,矗立了一座长36米、宽6米、高13.3米,五层木结构的古宫殿式古建筑,建筑面积600多平米。由当地名流书写的“湖山桥”匾悬于四层阁楼上。从村志上得知,湖山桥始建于北宋,距今近900年,毁于上世纪40年代土匪一炬,重建于1992年。阁楼里有500多年前雕成的泰山尊王雕像一尊,光绪年间尊王乘驶的“神轿”一座。这样一座桥形独特的古桥,在德化交通志和德化县志上却没有记载。按照桥梁的技术要素,它压根儿称不上桥,惟一的“蛛丝马迹”是桥的下部结构有一座高5米、宽3米的石砌半圈拱,然而为什么要称“湖山桥”,不称“湖山楼”或“湖山阁”,为什么德化所有的古廓桥的佛堂都供奉观音娘娘,惟独“湖山桥”供奉泰山尊王,湖山桥是座名副其实的奇桥,有待于文史工作者进一步考证。

长寿桥 

长寿桥,俗名山茶桥,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后毁,1945年重建,建桥主墨师傅为黄以柱。重建后的长寿木拱廊桥长25.8米,宽4米,离茶溪水面高6.5米。

湾桥

湾桥位于三班镇蔡径村,始建于明代,后经多次修复。1990年由政府支助用混凝土加固桥面,现桥面宽3.50米,长15米。

德化保存较完好的廊屋式古名桥还有上桥(美湖上漈)、承泽桥(又名济美桥,水口承泽)、济虹桥(盖德有济)、仁里桥(赤水苏岭)、龟洋桥(南埕蟠龙)、福田桥(汤头福山)、湖春桥(龙门滩湖景)、丁村桥(龙门滩霞碧)、万溪桥(大铭琼英)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周敏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